
【摘要】:姚剧《王阳明》以历史文献和史实记载为依据,采用篇章式传记体的结构模式,突破了姚剧“一人一事”的传统格局,做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此剧以王阳明“致良知”的人生轨迹为内在脉络,组合多种艺术手段串连情节,演绎了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的生命篇章。其原创性的结构确立了姚剧新的美学规范,开拓了姚剧演大型历史剧的新领域。
引言
姚剧属地方小戏种,源于“余姚滩簧”,已有 250 余年的发展史。在戏曲的分类中,“姚滩”属“花”部。滩簧小戏最擅长表现日常生活故事,曲调简单,风格清新活泼; 但要承载时空跨度大、主题宏大、情节曲折的历史题材,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浙江省余姚市艺术剧团推出的篇章式传记体历史剧《王阳明》,自 2007 年底首次公演至今,已在王阳明的故乡———余姚、以及宁波等地演出达 80 余场次。2011年 2 月,剧团赴台湾巡回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此剧曾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姚剧《王阳明》还获得多项国家级大奖。作为地方小戏种的姚剧,能演出大型历史剧,且取得较大成功,笔者认为这与此剧采用篇章式传记体的结构艺术是分不开的。
一、就历史剧而言,大体有三种基本的分类: 新编历史话剧、新编历史戏曲和戏说历史剧。姚剧《王阳明》( 以下简称《王》剧) 属于新编历史戏曲。此剧反映了明代杰出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王明阳的传奇一生,讴歌其“致良知”的普世精神。因此,剧情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只能以历史文献和史实记载为主要依据,别无选择。
二、情节结构在戏曲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明代文学家凌濛初在《谭曲杂札》中说: “戏曲搭架,亦是要事,不妥则全传可憎矣。”可见戏剧结构之重要。中国古代传统戏曲采用“一人一事”的叙事结构模式,已成为剧作者创作的心理定势。毫无疑问,作为姚剧《王阳明》的编剧也同样会受到传统戏曲结构的制约。如果选取王阳明一生故事中最出戏的历史故事来结构戏剧,相对来说,其创作要容易得多,观众也更能接受; 但要反映出王阳明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传统的结构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相对稳定的表现形式,强有力地观众期待,迫使编剧在创作构思中要竭力突破“一人一事”的叙事结构模式,寻求新的结构框架,实现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之间的平衡,以形成戏剧张力结构。
三、姚剧从本质上说其结构是内敛型的,而《王》剧篇章式传记体结构则是开放型的,倘若处理不好则很有可能沦为案头之作。况且王阳明的“三不朽”伟业早已定论,编剧腾挪的空间是有限的。如何激活姚剧的张力,《王》剧在串连故事方面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解决了结构中的戏剧化问题,剧中有不少创新之举。细节上的戏剧化,丰富的艺术元素,构成了独特的结构张力。
结语
《王》剧采用篇章式传记体结构,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中国古典史传文学、章回小说、讲史文学的影响; 但总体结构艺术仍具有创新的意义。对王阳明艺术形象的处理,按照人物本身的性格发展逻辑塑造,全面反映了王阳明一生的业绩,一定程度上传播了相关的历史知识。《王》剧演出的艺术效果与现实意义也不能低估,一代心学大师从历史走进了大众的文化生活,王阳明的“致良知”精神得到了艺术地再现。《王》剧是建立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依据历史文献记载的史实所作的深度创作,做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统一。《王》剧创造性地采用篇章式传记体结构模式,对故事情节的组织安排,张弛有序,繁简得当,较完美地完成了王阳明舞台形象的塑造。《王》剧采用篇章式传记体结构能被大众接受,事实雄辩地证明小戏种完全可以演大型历史剧,这对姚剧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开拓了新的表现领域,标志着姚剧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王》剧成功地组合了多种艺术手段,观众有了全新的感受,满足了大众对姚剧审美艺术多元化的需求,同时也确立了姚剧新的艺术思维方式和美学规范。
转自: 华建新 王阳明思想研究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