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冯梦龙基于有关历史文献,塑造了王阳明“三不朽”的真儒形象。在其笔下,王阳明是少有大志、机智超群、忧国忧民、敢担道义、驰骋沙场、经略四方、传道论学的圣贤人物,其文学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冯梦龙是塑造王阳明文学形象的集大成者。
引言
作为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格品位在其生前已彪炳于世。清乾隆帝在南巡时曾为绍兴“王文成公祠”题“名世真才”匾额,对这位“治世名臣,儒林泰斗”作了高度评价。阳明殁后,世人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阳明心学思想的解读上;至于从文学的角度完整地、多侧面地反映王阳明伟大的一生,相对比较薄弱。然而,明末的冯梦龙独辟蹊径,为塑造王阳明的文学形象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用笔记、传记小说刻画了王阳明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从此,王阳明的“圣贤”形象成为明代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本文试以冯梦龙所编著的《智囊全集》中有关王阳明的故事和传记小说《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为研究对象,论述冯梦龙塑造王阳明文学形象的文献依据及人物形象的特征。
一、王阳明文学形象形成的历史依据
二、冯梦龙笔下的王阳明文学形象
三、结语
王阳明作为“三不朽”的圣贤人物,用文学的手法完整地进行表现,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冯梦龙通过笔记、人物传记,成功地塑造了一代心学大师、治世名臣王阳明的形象。首先,取材的真实性较强。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累积型”的章回小说不同,冯梦龙对王阳明文学形象的刻画,基本上是依据历史文献加工整理、重新编写而成,艺术的真实性源于历史的真实性源于历史的真实性,成为文学作品审美的基础,两者的自然结合是王阳明文学形象成功塑造的关键。其次,人物形象的喻世性。冯梦龙对王阳明文学形象的塑造,基于很强的现实性,有其明确的创作宗旨,即针砭时弊,传播良知之学。由于受笔记、传记文体的局限,作者不可能对王阳明一生传奇经历作较大的虚构,腾挪空间不大。在有限的表现空间中,冯梦龙尽可能选取最能表现王阳明精神世界和智慧的素材,并将这些素材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加以刻画,着重表现作为神童、帅才、真儒的王阳明形象。人物的性格、智慧和胆识在特定环境中得以自然地显露,让读者感知充满历史真实感的王阳明精神世界,从中汲取生存的智慧及抗击浊世的力量。王阳明的传世精神是人物形象的灵魂所在,其身上蕴藏着正义的力量,闪烁着治世理想,因而受到冯梦龙的推崇。冯梦龙认为执政者要“取大视远”,勿贪近利;倡导通简政治,勿施烦苛,也许这是冯梦龙塑造王阳明形象的直接动因。联系明末政治的种种弊病,冯梦龙对王阳明的崇敬、歌颂也就不难理解了,两者心灵是相通的。再次,冯梦龙完整地刻画了王阳明这个传奇式的人物,在作品结构上力避平铺直叙,而是截取阳明一生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前后贯通,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注重人物细节的描写,详略得当,语言质朴。冯梦龙对王阳明文学形象的塑造,应该说是对明代文学、乃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贡献。王阳明在其殁后不久即有幸成为文学人物,冯梦龙功不可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冯梦龙塑造王阳明的文学形象其艺术手法明显受到《史记》、《世说新语》的影响。
本文详见: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 8 卷第 3 期,2010 年 9 月
转自: 华建新 王阳明思想研究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