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王阳明以“真三不朽”的伟业彪炳史册,深刻地影响了明中叶以后中国历史的走向。王阳明作为古代圣贤的典范,其影响之大,除了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人格魅力外,与《王阳明年谱》的编纂和广泛传播有着密切的关联。《王阳明年谱》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凭借文学的虚幻艺术、叙事艺术和杂糅艺术,更加凸显了王阳明致“圣贤”的形象,其中关于“天道”与“人事”、“良知”与“邪恶”、“现实”与“诗意”的叙事框架显然是受到《史记》等历史文献的影响,并成为后世塑造和解读王阳明艺术形象的文献依据。《王阳明年谱》博大精深,其所包含的文学价值已成为王学研究的新视角。
王阳明(1472 ~ 1529)作为有明一代彪炳史册的“三不朽”人物,其生平事迹主要可见诸于黄绾所撰《阳明先生行状》、湛若水所撰《阳明先生墓志铭》、钱德洪等所撰《王阳明年谱》。与《行状》、《墓志铭》比较而言,《年谱》是按照谱主的生平逐年编写,篇幅弹性较大,表达灵活自由,这给编纂者展现谱主一生中主要的经历和重要历史贡献留下了较大的叙述空间。《王阳明年谱》(以下简称《年谱》)的编纂自阳明殁后即开始策划,经历了三十六年始完成。钱德洪为主编纂,参与收集资料、编纂的还有邹守益、王畿等阳明弟子,由阳明私淑弟子罗洪先考订。期间参与编撰的一些阳明弟子先后作古。自始至终参与编纂《年谱》的是阳明同邑高足弟子钱德洪。《年谱》成于嘉靖癸亥(1563) 夏五月,初刻于杭州天真书院,后收入隆庆本《王文成公全书》,流传之今。《年谱》正文分为三个部分,另有两个附录。作为主要的编纂者钱德洪在《阳明先生年谱序》一文中说明了编谱的直接动因:“宣明师训”、“征师言”。也就是说通过编纂《年谱》,叙述阳明一生追求“圣贤”人格、“致良知”的心路历程,重点以阐明阳明心学思想为指归,以克服阳明门生在传承心学中存在的“各执所闻以立教”的偏向。由此可见,《年谱》通过对阳明生平事迹的系统叙述,目的是阐发阳明心学的要旨,弘扬师道。然而,《年谱》毕竟是谱主的历史记载,因此必然要涉及到与谱主相关的社会历史背景、重大历史事件,以反映谱主跌宕起伏的生命轨迹。《年谱》的这一属性,为后人提供了多视角观察阳明生平事迹的可能性。以往学术界对《年谱》的研究较多地关注历史层面,而从文学层面加以研究则还是空白。从文学视角解读《年谱》,对于全面地、深入地把握阳明的生命历程和精神世界,对于考察阳明所处时代的生存处境,对于理解阳明弟子眼中的先生形象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年谱》如何运用文学手法表现谱主的传奇人生。
一、神奇性:虚幻艺术的运用
二、故事性:叙事艺术的运用
二、故事性:叙事艺术的运用
结语:
《年谱》刊印、传播以来,后世有关对王阳明的评价和王阳明艺术形象的塑造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阳明一生的丰功伟业光照于世,隆庆二年(1568)阳明的沉冤得到昭雪,万历十二年(1584)阳明得以祀孔庙,以及后世对阳明诸多正面评价与《年谱》的编纂、传播不无关系。同时,对阳明艺术形象的塑造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明末冯梦龙所撰传记小说《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以及历史故事《智囊全集》,其素材大多出于《年谱》。南戏《王阳明平逆记》亦取材于《年谱》。对现当代人而言,有关王阳明的评传、小说、散文、戏曲剧本、电影、电视剧剧本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如,电视艺术片《王阳明》、姚剧《王阳明》、百家论坛《传奇王阳明》、长篇小说《王阳明》等作品无一不是以《年谱》为底本进行再创作的。然而,当代有关文艺性作品对《王阳明年谱》的解读兴奋点似乎落在“传奇性”上,而对《年谱》编纂的宗旨“宣明师训”、“征师言”比较忽略,这是《年谱》编纂者所始料不及的。
本文详见: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 9 卷 第 1 期,2011 年 3 月
转自: 华建新 王阳明思想研究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