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众所周知,王阳明是以心学名世。虽说《四库全书》编修评其诗为“秀逸有致”;但总体上还是被阳明的心学成就所遮掩。因此,王阳明的文学成就长期来没能很好地得到文学史的观照;相反,在哲学研究、美学研究和史学研究中常常看到有学者借助于王阳明的诗歌作为论据,引用率很高。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有一些人属于“全才”,文学研究的定势,常常会遗忘这类杰出人物对于文学的贡献。以往对王阳明诗歌缺乏系统的研究,华建新老师的专著《王阳明诗歌研究》,可以说是一种弥补。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作为心学家诗人王阳明的诗路历程,而且还能体悟到阳明诗歌的丰富内涵和崇高的精神世界。研究明代诗歌是难以绕开王阳明诗歌创作的。此书是研究王阳明的诗路历程与其创设心学之间互动关系的一部新作。作者多年致力于王阳明的研究,这部专著的学术创新点有以下几方面我认为是值得关注的:

书本封面
一、“大框架”和“小结点”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此书以《王阳明全集》所编入的诗歌和已经收集到的王阳明散佚诗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美学、文化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角度地进行了观照,系统地阐述了王阳明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作者将王阳明一生的心路历程作为研究框架,并以诗歌作品作为分析元素,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阐释了王阳明诗歌的人文性和史诗性。作者说:“少年时代一个不经意的问题‘学做圣贤’,竟让王阳明苦苦地摸索和追求了一生。”“阳明存世的诗,帮助我们追溯他的心灵历程;我们能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窥探王阳明当时的心境和所处时代的面貌。”作者试图通过对王阳明诗路历程的研究,以此映照明代中期的社会生活现状和折射出具有“良知”的士大夫高尚的人格情操,并通过揭示诗中所蕴涵的儒家“仁者”的精神,昭示“良知”本体。此书系统地阐释了“良知之美”对于宇宙世界、人类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王阳明心路探索和诗歌创作的完美结合最终通向了至善至美的“乐境世界”。此书以“问题”为结点,通过王阳明在不同历史阶段所作诗歌的缜密分析,细心求证,一一回答了阳明诗歌所隐藏的问题。例如:王阳明的生命图式,庙堂与江湖的选择,与佛道的瓜葛,成“圣贤”目标与环境的压迫,立德、立功、立言与诗的关系等。作者在严密地分析论证中,注重对本事的考证,归纳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各个问题的结点纵横交错,脉络贯通。作者还试图再现出作为心学家的王阳明和作为诗人的王阳明的形象重合,作了积极的尝试,展示了王阳明诗歌的精神内核和人格风范。


王阳明画像
二、哲学、美学、文学与艺术等多维度的聚焦。王阳明的诗歌除了具有古典诗歌的一般特征以外,作为心学家的诗人在明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如果用传统的诗学理论去分析,很难传达出王阳明诗歌的特色。此书将王阳明的心学之路与文学艺术之路作了多维度的探索,揭示了直觉艺术思维的审美机制与诗歌创作的内在联系。作为心学家,王阳明“以心观物”,用“万物一体”的心学思想体悟宇宙人生。一切皆流,一切皆变。时空的流转与心灵的空寂构成了阳明诗歌的流动性和跳跃性。王阳明的诗歌是他生命流变的忠实记录。作为心学家,王阳明并不定格于万物之色,意绪不滞一物。王阳明的心学理论,著名的“四句教”首句,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认为万事万物都在流变中,因此,他总是以超脱的胸怀直面现实的种种困惑和厄运。其诗歌的画面总是转换交替,春夏秋冬,出入有无之境。其诗风“秀逸有致”“洒脱俊爽”盖源于此。作为心学家的王阳明,他总是以“良知”本体去观察审视万事万物,强调“自得”。思想的穿透力形成其诗想象奇特、虚幻缥缈的特色。超现实的艺术表现手法,则是意识流动的形象外化。“良知”生成的世界和人类生存模式,具有反思性、现实性和前瞻性的特征,是意义世界的直觉把握。王阳明的诗歌经常流露出对上古“三代”和谐社会的羡慕和对“桃源世界”的向往,表现为对“孔颜乐境”的追求。他将这种“至和至乐”的人生情怀推演到“日用”之中。“日用工夫”是心学的要旨,也是王阳明“良知”诗的基点。这种在现实和超越中所生发的诗歌,是儒者、智者、学者和吟者的协奏曲,作者给予独到的透视。此书还应用了绘画、书法、音乐、建筑等艺术理沦考察了王阳明的诗歌审美性,较好地问答了王阳明诗歌艺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问题。

明先贤王阳明故里碑亭
三、甄别散佚诗作,使用材料严谨。在学术研究中常有一种现象,对一些看似并不重要但又属学术规范性的问题,采取回避或有意忽略做法。但本书作者却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并恪守学术研究规范。此书在材料的使用上态度是严谨的。诸如对王阳明散佚诗真实性的判断问题,提出了五条基本标准:“一是主要根据《年谱》记载的史实加以印证,还要参阅其他典籍记载互证。二是根据相关历史文献与实物证据相互印证。地方志、地方文献中收录的王阳明诗文,一定要经过诸多考证,方能确定其真实性。研究者不能将地方志、地方文献中收录的王阳明诗文作为唯一的确证。三是要根据王阳明不同时期诗歌创作的艺术特征和语言风格进行鉴别。四是要根据诗歌的体式来确定是否属于诗体的范畴。例如:‘赞’就不能作为诗歌看待。五是对后人所著的王阳明传记作品,凡以传主名义所作的诗歌,如无法确定为王阳明所作的,不应视为王阳明的散佚诗。”上述原则应该说是言之有理的,是王阳明诗歌研究应遵循的基本规范。这样在研究中就能避免诠释过度的问题,把本不应该纳入研究对象的材料,误作为论证的依据,导致研究结论的失实。

余姚龙泉山阳明亭
我和华建新老师已相识多年,大家都是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里用力较多。因各居南北,只是在一些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上见面。不过每次读到他的新作,总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对于自己选定的课题,勤勉努力、孜孜以求的态度更是令人难忘。希望他的这本别开生面的研究王阳明诗歌的著作,能给更多的研究者以多方面的启示。
孙绿怡
二00八年十一月八日于北京
说明:孙绿怡教授为本书作序时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
内容摘要
这是一部研究王阳明诗歌作品的学术专著。全书通过对王阳明留存于世的诗歌进行系统和深入地研究,试图展示王阳明诗歌的整体面貌和特色。全书共分六章。前四章论述了王阳明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作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以及与此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第五章论述了王阳明散佚诗的基本分类和特征。第六章论述了王阳明诗歌的心学美学精神,从心学美学的角度考察了阳明“咏良知”诗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余论部分论述了王阳明诗歌创作与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和佛道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王阳明诗歌具有开放性的特质。本书十分注重作品和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量作品的分析与史料的对照后得出结论。本书视角新颖,紧扣王阳明作为心学家诗人的特色,从不同的层面阐述了王阳明的人生追求、“致良知”思想与诗歌创作成就之间的互动关系。本书虽是对王阳明诗歌的研究,但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明代中期诗歌的辉煌和张力。

本书版权信息
目录
第一章 诗路渡口:诗与成圣贤的同构/12
第一节 少年诗:诗与成圣贤的统一/12
第二节 龙泉山诗:诗与庙堂江湖的选择/16
第三节 大伾山诗:诗与剑的融合/25
第四节 九华山诗:诗与佛道的对话/28
第五节 西湖诗:诗与佛道的碰撞/37
第六节 泰山诗:诗与仙道的交织/40
第七节 京师诗:诗与同志之交/50
第二章 人生波谷:诗的铸就与生存磨砺/54
第一节 牢狱诗:诗与炼狱/54
第二节 谪旅诗:诗与逆境/63
第三节 居夷诗:诗与磨难/84
第三章 山水点化:诗与乐境的同化/132
第一节 四明山诗:诗与乡情/132
第二节 滁州诗:诗与歌咏/137
第三节 南都诗:诗与自得/149
第四节 通天岩诗:诗与讲学论道/158
第五节 绍兴诗:诗与史的贯通/166
第六节 越城诗:诗与良知之光/176
第四章 良知检验:诗与命运的冲决/183
第一节 南赣诗:诗与民生/183
第二节 江西诗:诗与生命之重/196
第三节 两广诗:诗与大义/234
第五章 情存人间:王阳明的散佚诗/246
第一节 散佚诗的概念界定与收集情况/246
第二节 散佚诗的内容分析/251
第三节 传记性文学作品中所谓“王阳明诗”的价值问题/271
第六章 王阳明诗歌的心学美学精神/275
第一节 意动之美:诗与诚意/276
第二节 知行之美:诗与工夫/280
第三节 良知之美:诗与心灵/284
第四节 “万物一体”之美:诗与仁者/287
余论 /298
附录:王阳明诗歌目次/319
主要参考书目 /340
后记/344
转自: 华建新 王阳明思想研究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