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书封面
在中国文化史上,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的盛名,仿佛影响了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及《新乐府》妇幼皆知,甚至远传邻国,但他的一些优美散文却很少有人熟悉。作为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已名彪史册,而其诗文成就,似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华建新老师继《王阳明诗歌研究》《姚江秘图山王氏家族研究》之后,又将有《王阳明散文研究》面世。尽管王阳明不是以散文名家,但其散文对明朝中叶以降的社会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四库全书》编修评之为“博大昌达”“自足传世”。华君新作《王阳明散文研究》对阳明散文的思想内涵、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具有开拓性意义,令人欣喜。作者将研究的目标定位在阳明心学思想创设与散文创作的互动关系上,不为虚言,自有识见。初读华君此作,时觉新意扑面。相对而言,总其优长,似至少有以下数端。

余姚王阳明故居广场新建伯牌坊
华君此作高度地概括了阳明散文所蕴含的时代精神。阳明经历了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以正德朝为界,国家政治变化落差极大,国势由盛转衰。阳明身处风云变幻的明中社会,他以手中之笔,对社会诸多领域作出了较为深刻的反映。作者通过系统地考察阳明散文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和阳明的人生历程,主要从两个方面概括了阳明散文的时代精神。其一是“经世致用”的精神。阳明散文的内容始终紧贴社会现实生活,不为虚文。他入仕前所撰的《高平县志序》,将为文与治国经世联系起来,反映出其独到的历史伦理观。阳明入仕之初,正值明王朝边患日炽之际,阳明直陈己见,上《陈言边务疏》,言辞剀切,可以说是针对明王朝外患内忧积弊的疗救良方。阳明任刑部主事期间,体察狱政,所撰狱政文充分体现出儒家的仁政思想。阳明的为政理想始终将官德放在首位,他撰写的诸多赞扬地方官勤政为民的文章即是明证。阳明关注民间疾苦,视黎民百姓的忧乐为己之忧乐,这在他所撰的祷雨文、仓储文中可得到印证。阳明强烈的经世精神,在理论上集中地反映在《山东乡试录》及其陈文中,这是其治国方略的全面展示。阳明谪居贵州龙场期间,身为谪臣,但仍以社稷民生为重,撰写了涉及化解民族矛盾的《与安宣慰书》《何陋轩记》《象祠记》等文,卓识超群,在中国散文史上恐是绝无仅有。阳明复出后,先后受命在江西、广西统兵平乱,其间为安定地方百姓乐业,撰写了大量的告谕文,以乡约推进乡村自治建设,以兴社学开启民智,民风为之一变。因此,阳明的散文是经世之文、是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现实之中的致用之文。其二是“致良知”的精神。阳明对明中社会的影响不仅在社稷的安定和民生上,而且还体现在人的精神层面上。阳明在思想领域勇于拨乱反正,独创异说。他所处的明中社会,程朱理学一统天下,“天理”观桎梏人们的思想,程朱鼓吹“先知后行”,导致世人“知行二分”人格背离的学风横行。阳明立志圣学,起儒学之衰。经过长期的思想探索,在贵州龙场艰难的环境中,玩《易》悟道,发“良知”之说。为启迪西南民众,他奋笔撰述《五经臆说》,成为阳明心学的奠基之作。其后又写了大量阐发心学思想的文章,拨“知行二分”迷雾,将人们的认识接引到“知行合一”的道德境界,为思想界吹入了强劲的自由空气,颠覆了被祭上神坛的程朱理学,突破了长期以来困扰学界的思想禁锢。至此,明代学术思想发生了嬗变, 千年儒学获得了新的活力,阳明心学开启了中晚明思想解放的闸门。阳明居越期间集中论述心学思想的《答顾东桥书》《稽山书院尊经阁记》《大学问》等文,将其心学思想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从而对明中晚期崇尚王学的学术思潮起到了催化作用。阳明的心学著作与一般的心性之学不同,它是以提升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和实践工夫为目的,与实现“致良知”的社会道德风尚为理想。其散文的主题始终贯穿“致良知”的主体精神,对当时社会以及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阳明提出的“愚夫愚妇皆能成圣贤”的观点,无疑具有启迪民智的作用。阳明关于“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观点,大胆否定了“天理”观,将百姓、士大夫、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引向高明一路。阳明的散文是他心学思想探索与道德实践过程相结合的记录,也是他心学传播最得体的外在形态,自有其鲜明的、独特的时代精神。
华君此作全面地阐释了阳明散文所展现的艺术特色。阳明散文体式多样,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华君敏锐地从历史与文化的高度去审视阳明散文,从作品中努力发现其蕴含的深刻心学思想,又从其心学思想如何得到完美表现上去分析其散文艺术,从这两个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维度中寻求最佳的结合点,进而把握阳明散文的发展轨迹。作者对阳明散文作品的研究严格地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理论与逻辑的交汇点上揭示阳明散文的艺术世界,并选取阳明在不同时期较为典型的作品作深度考察,力显文中精妙的艺术魅力。阳明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心”驭文的特色。尽管阳明的散文写作缘由各异, 但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紧扣“心体”的澄明,内容上张扬主体精神,随心所至,阐发“心学”精义。阳明认为“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将“心”确立为经典的本体,将唐宋以来“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改变为“文从心出”,从而解决了“文道二分”的矛盾。他在《罗履素诗集序》中说:“况乎诗文,其精神心术之所寓,有足以发闻于后哉。”在阳明看来,诗文不是朱熹所谓的“道”之产物,而是心中实见。因此,阳明为文处处彰显“良知”的理性价值,跳出了散文创作的传统模式,无所傍依,自由挥洒。二是以“人格为美”的特色。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阳明散文作品泛泛解读的层面上,而是努力传达出阳明作为心学家散文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境界。人格美是阳明散文的审美理想。阳明在谪居贵州龙场、贵阳期间所撰的《宾阳堂记》《君子亭记》《远俗亭记》等,将“知行合一”作为人格美的基本标准。如《答毛宪副》一文,即具有一种至刚至大的审美感染力。在晚年居越期间所撰《答顾东桥书》中,阳明把“万物一体”作为散文审美境界的理论前提,强调人的道德责任感,确立“善”为人性美的基本审美范畴,“为善去恶”,最终导向“无善无恶”心灵圆融的生命境界。三是雅俗共赏的特色。阳明的散文不仅能被众多的士大夫、文人所接受,还能被贩夫走卒所理解,其原因在于能将理性与语言艺术巧妙地结合。阳明的论道之文,常常采用主客对话的结构形式,善于运用比喻、神话、传说、典故等艺术地表现主题,观点鲜明,别出心裁,发人之所未发,情感真切动人,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雅致。阳明能综 合先秦散文、唐宋散文的精神实质,推陈出新,别具一格,形成了独特的散文风格。阳明的散文是在历史的语境中产生,在明代文坛“穿穴百家”、“与唐宋八大家抗行”,卓然特立;又在后人不断地解读中获得永恒,明末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散文家承阳明散文之风气,文澜迭起,异彩纷呈。

贵州龙场龙冈山东洞
研究阳明散文是一项浩繁的工程,但作者能深入细致地研读文本,不避其难,锐意钻研,从政治、经济、文化、地域、风俗等多角度考证阳明散文创作的具体历史背景,此作所论证的观点与结论不是虚妄的、情感式的,而是实证的、分析的。全书的构架当经得起史实和明代文学史的检验。华君长期在基层电视大学工作,科研条件可想而知。即便如此,作者潜心学问,将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治学有得。近几年,在阳明学研究方面已出版了多部著作,为王学的深入研究作出了可喜的贡献。2004年,华君在我校人文学院做访问学者,我们有所交往,其刻苦研读,好学进取,令人感佩。新作将成,华君嘱我为《王阳明散文研究》写序,但我对王阳明知之甚少。即有所知,华老师在其多部相关著作中皆以论及,故久久未能动笔。顷悉《王阳明散文研究》即将问梓,不得不匆匆伏案,笔墨荒伧,缀拾芜言,聊以报命,恐难有当于万一,非敢云序。
陆坚
2012年4月8日于杭州西溪
(注:陆坚先生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摘要

本书版权页
这是一部研究王阳明散文的学术专著。全书紧扣王阳明的人生轨迹与其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选择其留存于世的富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揭示阳明散文与其心学创设之间的互动规律。全书主体结构共分七部分:绪论部分以历时性的视野描述王阳明在不同时期所写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以展现作为心学家散文的艺术思维特征、审美风格和意境。第一章探讨了王阳明京师求学、初入仕途期间论史文的价值取向和选择“成圣贤”远大志向的动因。第二章探讨了王阳明因病归越期间所撰论官德文的忧民情怀及其对佛道末流的批判态度。第三章探讨了王阳明主试山东乡试期间所撰试录文的入世意识以及坚守正义 人格立场的耿直气节。第四章探讨了王阳明谪居贵州龙场期间悟道文的生命意义以及构建“知行合一”道德体系的艰难过程。第五章探讨了王阳明在江西平乱期间论“良知”文的深刻哲理。第六章探讨了王阳明在居越期间讲论“致良知”学说的普世价值。阳明心学借助其散文的魅力远播海内外,其散文又因心学的精髓而获得永恒。

绍兴王阳明故居前碧霞池
目 录
序 / 陆坚
绪论/1
第一章 京师论政:济世经国之文/24
第一节 王者之事:立意深远的史论文/25
第二节 内治外御:直切时弊的边务文/31
第三节 执法明善:高屋建瓴的狱政文/ 36
结语/39
第二章 归越论德:忧民乐民之文/41
第一节 勤政爱民:言近旨远的官德文/42
第二节 诚信感天:明祈暗责的祷雨文/ 48
第三节 民生所系:平中出奇的仓储文/52
结语/ 54
第三章 山东主试:学为天下之文/55
第一节 经世致用:精微通达的乡试文/56
第二节 力救言官:婉转剀切的抗疏文/ 91
结语/95
第四章 龙场谪居:玩易悟道之文/97
第一节 自强不息:直达本心的玩易文/ 98
第二节 美丑之辩:对比互现的论夷文/112
第三节 知行合一:化启西南的教学文/121
第四节 达观随寓:伤时感世的哀悼文/131
第五节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的君子文/139
第六节 民族和谐:晓之以理的土司文/146
结语/154
第五章 江西征战:文治武功之文/155
第一节 勤政爱民:情理兼具的告谕文/l56
第二节 移风易俗:简洁明了的乡约文/166
第三节 兴立社学:顺其天性的教育文/l70
第四节 攻心为上:运筹帷幄的征战文/175
第五节 儒学正传:直昭圣门的良知文/196
结语/207
第六章 居越论道:千古圣学之文/209
第一节 良知之光:致知明心的示教文/210
第二节 师门教典:直造圣域的大学文/ 221
第三节 万物一体:拔本塞源的论学文/ 231
第四节 心为常道:文质并茂的六经文/ 242
结语/247
附录一:论《王阳明年谱》的文学手法/248
附录二:论冯梦龙笔下的王阳明文学形象/ 271
附录三:王阳明部分散文编年目次/292
主要参考书目/310
后记/315